EMBA网讯:清华经管EMBA校长邱勇、党委书记陈旭分别首次开设“开放交流时间”(Open Office Hour),与同学们面对面交流。
实行开放交流时间制度是清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新举措之一。为建立有温度的校园文化,强化师生互动,促进跨学科交流,学校制定了《清华大学开放交流时间制度》,教师公布可以开放交流的时间和地点,全校学生没有院系专业限制,都可在此时间到约定的地点与其交流。3月12日,学校发布《关于开展“开放交流时间”的通知》,附上全校68个院系和单位、1617位教师的开放时间安排表。
3月26日上午,在清华学堂109教室,邱勇与16名学生围坐一圈,进行首次开放交流。同学们有备而来,聊校园生活和建设,谈学习和科研感受,请师长分享人生阅历、传道授业解惑。两个多小时的畅谈,同学们意犹未尽,校长也直言“很有收获”。
在交流中,社科学院的硕士生郭翔宇、新闻学院大三学生陈苏娅分别关注了校园交通问题。材料学院大三学生崔劲松提出了课程免修制度和学生小组讨论的相关问题。教研院硕士生吕玉欣关注如何在通才和专才的培养间寻找平衡,航院硕士生张大康则请校长指点如何度过毕业前的迷茫期。
邱勇结合个人经验回应说,“大家年轻的时候要把当下选择的方向做深做透,其次才是做宽,对某一个专业深度学习的过程就是一种能力培养的过程。浅尝辄止只能停留在知识层面,而且还不一定是完整的知识。现在学科交叉很重要,但一定要做深做透才能更好地交叉。两棵树怎么交叉?必须先是根往下生长,他们的根才会交织在一起”。“孔子尚且四十岁才‘不惑’,普通人有迷茫的时候是正常的。迷茫往往与选择有关,迷茫分为两类,一是对当下的迷茫,二是对未来的迷茫。面对当下的迷茫,既要相信那些我们‘敬重’的人,听听他们的建议,同时又要不忘初心,慎重思考后,最终自己作出选择。未来的迷茫往往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过度焦虑,未来的不确定性并不一定是坏事,不确定性也意味着机会;你当下要做的是努力积累,越多的积累意味着未来会越有把握做出正确的选择。”
参加交流活动的黄成同学在事后表示,在交流中能深刻感受到校长非常愿意倾听同学们的声音。校长分享了个人成长经历,提到向着大目标前行、不忘初心,不羁绊于细小得失的焦虑踌躇,要有信心、有准备地在清华园里扎好根基、发奋努力,这让自己很受鼓舞。
3月23日下午,在紫荆学生综合服务楼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咨询室内,党委书记陈旭和同学们围桌而坐,谈现实与理想、现状与未来、困惑与思考、个人与社会等多个话题,现场气氛热烈而活跃。
曹胜熙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基科班,目前是公管学院的博士生,也是清华大学研究生培养学生咨询委员会委员。谈起未来职业规划,拥有多次出国交流经历的他很希望到国际组织中就业。陈旭表示,清华鼓励同学们去国际组织中实习和任职,也希望愿意去国际组织的同学们从志愿者做起,不断积累工作经验,在国际组织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生命学院博士生李天一表示,以前自己和老师的交流很少,但通过与施一公老师的几次交流,使自己受益匪浅。他认为,学校此次开放交流时间制度建立了一种温暖的校园文化,能够促进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陈旭表示,前些年,学校开始推行导师制,希望有条件的院系实行导师制,此次开放交流时间制度打破了院系界限,让学生可以和全校的老师都有交流的机会,以后学校将会不断完善这一制度。
曾支教一年的王媛媛是新闻学院硕士生,她的志愿也是成为一名中学教师。陈旭鼓励她勇于追求自己的理想,在未来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知识结构优势和专业能力。
热能系2014级本科生余建希谈到很多同学关注的学校大类招生改革。陈旭表示,大类招生的目的是大类培养,是为了适应宽口径人才培养的需求,要打好基础,进一步加强通识教育,这也对学校大类培养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会后,王媛媛说,陈旭老师肯定了我的未来选择,鼓励我追求梦想,让自己有了极大的前进动力。自己很喜欢这样的交流,老师以他们的教学和生活经验给予我们指导与帮助,这种形式的交流很有意义。曹胜熙表示,就自己个人的发展、困惑向陈旭老师请教,是一种向自己信任、敬爱的师长请教的美好记忆。老师们定期留出开放交流时间给全校同学,实在是让同学们感觉“很棒”的一件事。
文/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下一篇:清华经管EMBA校友入学湖畔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