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EMBA招生信息网
当前位置:EMBA >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 班级活动 > 正文

复旦大学EMBA探访大英博物馆

来源:EMBA招生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8-03-22 10:18:07
收藏 分享 评论(0)

  如果说对话全球经济,能够帮助一个企业探索转型和前行的方向,那么对话世界人文,则能够帮助企业理解不同文化的同时,也能强化企业自身文化的根与魂。

复旦大学EMBA

  英国时间6月15日,复旦大学EMBA的七十多位学生探访了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的大英博物馆。带着一种对人类文化的温情与敬意,队伍从玻璃穹顶包裹下的大厅出发,一步步踏入这个收藏着200万年世界文明历史的博物馆中。

  行走在这部涵盖了七大洲文明、打破了时空桎梏的百科全书中,复旦大学EMBA的学生们一次次地伸手指向玻璃柜中的展品,仿佛可以从这个无声的动作中得到某种答案。

  1.来源不光彩的藏品

  许多中国人参观完大英博物馆之后,都会流露出一种“激动又羞耻”的感情。在大英博物馆建馆250周年时,英国广播公司中文部举办了一个网上听众反馈节目,在内容各异的诸多留言中,有一位听众的留言可谓具有代表性:“我去大英博物馆看过,里面整整一个展厅都是中国的东西,我看了之后有两个感觉:一是为我们中国曾经拥有如此珍贵的文物而感到自豪,二是为我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羞耻,因为这都是我们中国的东西。”

  大英博物馆的东方艺术文物馆有来自中国、日本、印度及其他东南亚国家的文物十多万件。其中,中国陈列室(中国馆)就占了好几个大厅,中国文物被大英博物馆视作最重要的收藏之一,总数多达23000余件,珍品如山。大英博物馆中的展品从商周的青铜器,到唐宋的瓷器、明清的金玉制品,很多文物都是绝世珍藏,例如河北行唐县清凉寺壁画、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西周的康侯簋、唐代的殉葬三彩等。

  西周的康侯簋约1931年左右出图,器上铸有铭文,记述了“周公东征”,周成王命康侯戍守卫地及作器者司土跟随康侯戍守等重大历史事件,对西周初年的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稀世珍品元青花,大英博物馆就收藏了14件。但是,元青花瓷得到学术界的公认,要感谢英国人。在上世纪30年代以前,是没有元青花瓷这个概念的。1929年,大英博物馆学者首次撰文介绍了这对元青花瓷瓶;50年代,美国学者在两篇文章中都介绍了这对瓷瓶,并以此为标准,研究了14世纪的瓷器。从此,元青花瓷得到全世界中国古陶瓷学者的重视和公认。中国学术界将这种类型的青花瓷定名为“至正型”元青花。

  《女史箴图》为中国东晋顾恺之创作的绢本绘画作品。原作已佚,现存唐代摹本,收藏于大英博物馆。

  除了东方艺术,大英博物馆还收藏了众多埃及、巴比伦、希腊、罗马等古老国家的文物。一个不能回避的事实是,大英博物馆的藏品范围是伴随着大不列颠的旗帜遍布各个大陆而不断增加的。可以说大英博物馆的收藏历史,就是大英帝国殖民扩张史的缩影。十九世纪,对大英博物馆来说是尤其重要的一百年。

  从上世纪中叶迄今,大英博物馆一直处于“归还文物”的纷争中。点开官网,法规政策栏里专门有针对此说明的页面。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雅典修建了帕特农博物馆,但馆内空空如也。希腊政府一直锲而不舍地诉求文物归还,大英博物馆方面给出的说法是“因为我们可以更好的保护文物,这些文物是全人类的财富,而不该狭隘于某种民族主义。”这个议题一直被学界争论不休。

  2.当文物遭遇战争

  “世界的博物馆,也为了世界”(The museum of the world, and for the world),大英博物馆的官方Twitter里这样介绍自己。尽管面临越来越多的国际压力,但大英博物馆仍然坚持这些文物应该留在自己手上,理由是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护这些文物。这种文物所有权纷争的典型例子是该馆收藏的56块雅典帕特农神庙大理石雕带的归属问题,这是近年来所有文物归属权争议中最著名的案例。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从帕特农神庙拆下来的浮雕。距今已有2500年历史。当时的英国驻希腊大使洛德——埃尔金伯爵在1810年将这些文物运回大英博物馆,1816年起被大英博物馆收藏并永久展出。1829年,希腊第一次向大英博物馆提出归还这些神庙雕刻的要求,此后历届政府一再向英国政府和大英博物馆施加外交压力,但均无果而终。

  麦克格里格馆长曾表示,这些石雕永远不会归还给希腊,也不会借给希腊展览,它留在目前的地方最好,有更宽广的历史含义:“大英博物馆是人类伟大的文化成就之一。它可以保存世界所有文化成就。”

  这种霸道的回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英国人对于国家稳定的自豪感。无论风云如何变幻,17世纪以来的英国社会基本保持稳定。这种稳定就是用君主、国会、福利体系等关键词串起来的。

  多少古代文化瑰宝顶得住岁月,却躲不过暴徒。战争与冲突频发的地区,文物保存难上加难,博物馆被洗劫很常见。2003年伊拉克战争期间,巴格达国家博物馆惨遭洗劫,超过5000年历史的苏美尔雪花石膏祭祀瓶、阿卡德时期一件重大660磅的青铜乌鲁克雕像、巴塞提的青铜像、距今4400多年的恩铁美钠无头石像等核心展品丢失,共流失文物1.5万件。

  2001年3月,掌控阿富汗政局的极端组织塔利班将两座世界最高的立式佛像巴米扬佛像摧毁,在此之前巴米扬的佛像已经厄运当头——小一点的佛像头部或肩部成了塔利班士兵火箭打靶或者爆破训练的对象。

  埃及多年来要求世界10多家博物馆归还文物,但2011年初的埃及革命中,开罗国家博物馆经历了“博物馆灾难夜”,50多件珍贵文物被盗,距今3300多年图坦卡门纯金面具胡子被弄断。2013年,示威者洗劫了埃及马拉维博物馆,1080件藏品中的1040件不翼而飞,剩下的都严重损坏。

  大英博物馆除了对运回英国的发掘文物妥善保管,还在市面上对非本国文物进行商业收购。2011年,大英博物馆在6个月内筹款72.5万英镑,并接受国家遗产纪念基金与艺术基金捐赠的120万英镑,购买了一批20世纪40年代伊拉克尼姆鲁德出土的牙雕。这批牙雕早年由英国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清洗,在过去的25年中都暂存于大英博物馆。而与拉克巴格达国家博物馆却由于战乱没能完好保存牙雕,博物馆工作人员甚至眼睁睁看着“牙雕被踩坏”。

  2011年拍摄的巴尔米拉古城贝尔神庙照片(左图)及被ISIS破坏后的神庙照片。叙利亚连年内战、冲突导致大量古迹被毁,包括布斯拉古城(09-14年遭炮弹袭击)、阿勒颇大清真寺(13年化为瓦砾堆)、阿勒颇城堡(11年-至今被用作陆军基地)、阿勒颇市场(12年500多家店铺被烧毁),及巴尔米拉古城等。但法国曾经殖民叙利亚,19世纪到二战前展开过考古发掘,于1897年收购阿勒颇出土的殡葬玄武岩石碑,于1926年收购叙利亚阿勒颇东部地区出土的叙利亚等身神头雕塑,于1890年获得巴尔米拉出土的马丽库贵族设宴图雕塑等,这些叙利亚珍宝至今在卢浮宫完好无损。

  3.被全球化趋势影响的博物馆理念

  大英博物馆对文物保护所作出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至今能向公众免费开放的机构并不多。随着近年来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影响,大英博物馆的文化交流活动也从过去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变为更加关注发展中国家,“向全世界展示全世界”。

  大英博物馆推出了“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巡回展览,用100件物品讲述一部200万年的人类历史。去年,该展览分别来到了北京和上海,是巡回展的第8和第9站。

  从文物的选择里,可以看出大英的策展理念。展览的第一件展品是距今2600年的埃及木乃伊棺,典型的古埃及制造。然而,木乃伊棺却没有一个零件跟埃及有关:原料来自非洲和中东,连画里的神灵都来自两河流域。

  展厅末尾,是一件山寨球衣,仿冒科特迪瓦球星德罗巴的战袍,德罗巴出生在非洲,在法国成名,所在俱乐部老板是俄罗斯人,拿着韩国三星的赞助。这件假球衣又在印度尼西亚生产,被卖到南美洲。几乎连结了所有大陆。

  木乃伊棺和山寨球衣,像括号的两边,括住了人类历史的200万年。在这200万年间,人类从来都不是一座孤岛,始终和其他文明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其中有交往和融合,也有血腥和厮杀。用宏观视角表达历史的全球化趋势,是其他展览比不了的。

  为了和展览当地博物馆产生互动,“百物展”规定展出的博物馆可以选择他们认为具有代表性的第101件文物同时展出。在北京的展览,国博选择了2001年中国重返世贸组织的入世槌和签字笔;在上海展出时,上博将“百物展”文物做成一副二维码艺术品,与展览的理念一脉相承。

  近代流行“西方中心史观”,学者马克思——韦伯和费正清都是其拥趸,他们认为西方文明代表世界的进化方向,其他文明只能是回应和效仿;而“全球史观”则尊重所有文明,认为全球化是内心深处的渴望,人类最终从分散的文明走向整体。尽管一段时间后,可能经历全球化的退潮,但人类终究会以一种更有力,更强大的全球化的潮流反扑回来,建立一个更广泛的新的全球化的网络,这也许是人类发展的基本规律。

复旦大学EMBA

  在各国的游历过程中,让学生深刻体会历史与人文,获取更多的思考和认知,这或许是复旦大学EMBA的海外游学课程的精华所在。

文/复旦大学EMBA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