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A网讯:春晚小品让隐性偏见浮出水面,偏见会让人们忽略客观事实,对别人造成错误的判断。为了让语言不再带来伤害,全社会需要一种有用的忧虑:一场对偏见的重新认识。
春晚小品引发热议
大年三十的春晚几乎成为中国人年味的一部分。与其他传统年味不同的是,它有一个副产品:人们的各种吐槽。今年春晚也是如此,人们的各种吐槽伴随着春晚序幕的拉开而渐入佳境,但是有一个节目的吐槽却颇为不同。
在节目中,一位中国女演员扮演了一名非洲母亲,她的臀部和胸部都非常夸张,身边还有一个猴子造型的陪衬。这个10多分钟的小品不仅在中国人当中招致质疑,更在非洲人当中引起批评,甚至在外交部的例行记者招待会上被问及是否涉及“种族歧视”。
一个春晚的小品能被上升到外交层面,这大概是春晚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也是央视和节目导演娄乃鸣万万没有想到的。娄乃鸣扮演的那位“非洲妈妈”也成为批评的众矢之的。娄乃鸣曾担任春晚的小品总导演长达12年,她导演的百集情景喜剧《闲人马大姐》让很多人印象深刻。
虽然央视和导演都没有对外界的声讨做出任何回应,但是,从这个小品的名字《同喜同乐》就不难看出,导演的本意绝没有“种族歧视”的成分,一向以审查严格著称的央视也绝不会在明知的情况下容许含有种族歧视成分的节目登台,但是,为什么蒙内铁路上一位乘务员爱慕中国援建人员的小品会引发轩然大波呢?有不少文章已经见仁见智,外交部的新闻发言人也回应说“中非友谊历经风雨、牢不可破”。在人们遗忘此事之前,也许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补充几句。
偏见是因为人的外表的特征或者与生俱来的属性从而导致人们附加的一些主观判断,其中很多与人生来的一些特定因素相关,比如性别、肤色、体重等等。心理学有大量关于偏见的研究。绝大部分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偏见,但通常人们都不愿意公开承认自己有偏见。于是如何有效的发现人们潜意识里存在的偏见就成了一个既有趣又有价值的问题。
1995年,来自哈佛大学和华盛顿大学的三位教授共同开发了“内隐联想测试”,揭示出隐性偏见的存在。而且让人大跌眼镜的是,隐性偏见也普遍存在于一些受人尊敬的人内心里。这个测试可以在哈佛大学的Project Implicit网站上找到,测试主题包括性取向、宗教信仰、体重、年龄和种族,截止2013年已经有1400多万人参与测试,包括很多法官、律师、记者、作家和警察等。
隐性偏见导致以貌取人?
在揭示了隐性偏见的存在之后,更重要的是,三位教授通过内隐联想测试进一步揭示了思维的分离:思维有两个系统,反省思维和自发思维。这种分离是普遍存在的,但是人们对此好不察觉。
三位教授中的两位出版了《盲点》(Blindspot)一书,在书中他们首次披露了研究数据和测试结果,并且详细描述了很多受试人对测试结果的反应,其中比较坦诚的要数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他的妈妈是牙买加人。内隐联想测试的结果表明他有“无意识的白人偏好”。也就是说,虽然他妈妈是黑人,他自己是混血儿,但是他对黑人仍然有偏见。这个结果让他感到震惊,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我最爱的那个人就是黑人”。第一次测完之后,他猜测肯定是哪里出错了,要求重新测一次,但是结果还是一样。直到第三次测试结果出来也是一样的,他说:“简直令我毛骨悚然、沮丧万分、濒临崩溃。”
30年前,大多数心理学家秉持的观念是,人类行为主要由有意识的想法和感觉所支配。现在,大多数研究者倾向于认为人类的判断和行为很少是意识的产物。所以,当任何人否认自己的偏见时在心理学家看来都不足为奇,因为“自我比任何一颗行星都要遥远”。
遗憾的是,虽然人们已经意识到隐性偏见的存在,但是大量的实验证明,隐性偏见异常顽固,至今还没有可信的证据能表明在消除隐性偏见方面能够有持久性的变化。一个比较鼓舞人心的成果是,一项减少内隐联想测试中对白人种族偏好的研究结果表示,偏好减少的效应持续到测试结束的第六周。
不管是显性偏见还是潜意识中的隐性偏见,其负面效果都是显著的。偏见会让人们忽略客观事实,对别人造成错误的判断。普林斯顿大学一位教授的研究显示,将某人的两眼间距变小会使其他人觉得此人不太能胜任工作。也就是说,大部分人都是以貌取人的。
偏见不仅会导致我们对别人产生错误判断,还会对我们自己的行为产生影响。一项关于亚洲女性的研究表明,当用亚洲这个地域概念的来提示受试者的时候,她们数学成绩的准确率要高于用女性这个概念来提示受试者的时候。偏见还会导致怨恨和不满、进而引发冲突。在做重要决定的时候,我们应该主动反思,理性思考,防止偏见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的判断。
一场对偏见的重新认识
如果以严格的标准来衡量,历年春晚的语言类节目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社会偏见和歧视。虽然导演们会说他们绝无此意,或者认为人们会一笑了之,但是如果我们了解了隐性偏见之后,就会重新认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春晚是世界上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之一,拥有八亿多观众,在四个多小时的盛大演出中,语言类节目历来又是重头戏,在这类节目中表现出来的偏见意识会在观众头脑中固化成型,进而影响人们对待特定社会群体的行为。可怕的是,导演们对此却一无所知,台下的大部分观众也毫无防范意识,懵懂无知的小孩更会全盘接受。
在影视作品中引入专业学术力量担当顾问,在国外其实是一个普遍的做法。比如,电影《星际穿越》就请来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基普·索恩坐镇,从而使该片对黑洞的呈现具有科学的准确性。再比如《生活大爆炸》,公寓里白板上的公式,布满试管和设备的实验室,都出自该剧的科学顾问之手。美国黑人家庭题材的《考斯比一家》(The Cosby Show)几乎每集都邀请哈佛大学精神病学教授做咨询。
在中国,一些节目也意识到以专业严谨的态度来制作内容。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第三集《转化的灵感》中担任导演的马羽洁有生物发酵专业的背景,她用一句话就说明了什么是转化:“植物蛋白的转化就是豆腐,动物蛋白的转化就是奶酪”。有专业水准的导演,必然有好看的内容;有好看的内容,必然会有大量的拥趸者。
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曾经说过:“如果不能发现有用的忧虑,智慧还有什么意义?”《同喜同乐》的心愿是美好的,引进国际水准的学术资源对央视来说也不是没有能力,让明年春晚的年味更加温馨,让语言不再带来伤害,全社会需要一种有用的忧虑:一场对偏见的重新认识。
文/长江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