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EMBA招生信息网
当前位置:EMBA > 南京大学商学院 > 精英校友 > 正文

南京大学EMBA校友张燕:年轻人要给自己选择

来源:EMBA招生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7-03-24 11:55:52
收藏 分享 评论(0)

  张 燕:美国莱斯大学终身教授、世界一流管理学期刊AOM副编辑、MOR顾问编辑、南京大学EMBA杰出校友

  她从南京大学走出去,在世界商学领域熠熠生辉!

  她不仅在管理上造诣颇深,同时还以深刻流畅的文笔引人注目!

  我的好友Nancy(非真名)委托我见见一位大学二年级的小姑娘,给她一点职业发展建议。我和这小姑娘约了今天下午两点在我家附近的星巴克见面。准点,我带着儿子到了那(假期中没地方放孩子哈)。

  一进门,看见一个小姑娘坐在那,衣褂齐整,一副等着面试的样子。我心想,是她吗?没见过她的照片,不确定,先给她发个电邮再说。没见到动静,我就买了两杯饮料,和儿子一边喝一边看书等着。二十分钟过后,没人找我,也没回音。而那姑娘还在等人。我实在忍不住了,掉头问她,“Excuse me,..." 我一开口,我俩当然就接上头啦(不知道为啥她就是没收到我的邮件)。我一进来,她就觉得是我,但是又不能确定,一直在琢磨着怎么开口。我估计是因为我带着儿子,迷糊了她。不能怪她啊。我跟儿子在一起,就是一个“二十四孝”好妈妈,职场风采是一点也没有的。

  和小姑娘谈了一个多小时。总体来看,她是个挺上进的年轻人,家在休士顿,在外地上学,对自己的未来有点想法,却又不知道如何开始。本来是自己在琢磨,今年遇到Nancy,Nancy 又把她介绍给几位在休士顿的朋友。

  对年轻人而言,有mentors 很重要。首先,这与阅历有关。年轻的时候,我们常常会纠结于一些事情,而这些事在人生长河里、社会大背景下都不是事儿。有阅历的人的见解可以起到指点迷津的作用。其次有关于信息。很多年轻人不是不努力,而是不知道往哪个方向努力、如何努力。站在更高处的mentors更有经验和全局观,可以指出更可行、更高效的方向。最后是激励效果。人生是个自我探索的过程,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如果一个已有成就的mentor 看好你,这会大大地提高你的自信心。

  回顾我自己的职业生涯,在每个阶段都受益于我的mentors。在这里简单地谈谈几位对我影响很大的良师。我1988年上大学。说实在的,那时候填高考自愿真是没有概念。同学们大多是数学好就填数学系,化学好就填化学系。我的问题是各门功课都挺好的,不知道填什么(听起好像不谦虚啊。不过我当年也算是“学霸”一枚。)。幸运地是,我后来的大学班主任王建国老师代表南京大学到我们中学来招生,他建议我报考南大国际商学院的国际企业管理系,就这样把我带进了这一领域。今年夏天去日本,我特地在名古屋停留,拜访王老师,感谢老师当年的引路之恩。

  本科毕业后,我留在南大读研究生,导师是赵曙明教授。赵教授那时刚从美国留学回来,召开了第一届“企业跨国经营”国际会议。我在那会议上挺开眼界,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英文会议presentations. 从那以后,开始依葫芦画瓢地做研究。那时也没什么文献,我每天上午都去商学院资料室,主要看中国人民大学的白皮书。感谢人大,不仅培养了我的先生,还翻印出版了那些白皮书。

  在那次会议上,我还遇见了一位对我至关重要的mentor: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忻容教授。我在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USC)读博士时,欣教授是我的老师;后来我有幸又和她在中欧做了一年的同事。在我人生及职业的数次关键时刻,欣教授给我指点迷津,帮我安然度过。我初识欣教授时,只有21岁,至今是大半辈子的交情。尽管我俩离多聚少,一旦相逢,依旧是可以交心的朋友。

  对我职业生涯影响最大的是我的博士生导师,USC的Nandini Rajagopalan 教授。她给我在研究、教学、文章评审(paper review)等各方面都提供了良好的训练,给我的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后来,有些青年学者跟我说,他/她很喜欢我的论文写作风格--逻辑清楚,言简意赅。我会说,你去读读 Rajagopalan 教授的文章,你就能理解我的风格是从哪里来的。

  我工作以后,受益于多位mentors的帮助,包括加州大学Irvine 分校的Margarethe Wiersema 教授,Texas A&M大学的Mike Hitt 教授和 Duane Ireland 教授,印第安拉大学的Marjorie Lyles 教授,哥伦比亚大学/滨州州立大学的Donald Hambrick 教授,及密执根大学的 Gautum Ahuja 教授等等。

  我也想过:我何德何能,可以得到这些mentors 的垂青?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坚持了两点。第一,聚焦(focus)。与其去做很多事,我只做我能做的事情。第二,尽力(try my best). 一旦决定做什么事情,一定要全力以赴。我想是这两点赢得了我的mentors 的欣赏。

  这两点,在我们这一行很重要(最起码从我的经验来看)。我在另一篇文章里谈过,我们这一行的游戏规则很明确,就是(科研与教学)成果导向,所以不用想得那么复杂,专心把自己的事做好就行。另外,在我们这个领域,顶级国际学刊的接受率只有5-7%,竞争非常激烈。我对我的学生们讲:十篇没发出来的文章=0,一篇顶级学刊的文章=一篇顶级学刊的文章+很多未来的机会。所以我通常不会同时工作于很多篇文章,而是集中于少数最有希望的。每一次大修改(major revision and resubmission),我从不问自己,“我满意了吗?” 我只问自己,“我尽力了没有?”

  文/张 燕

文章标签:

上一篇:木有更多了

下一篇:王友利:南京大学EMBA联合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