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持续至今,仍未见分晓。这盘左右世界贸易格局的大棋似乎陷入僵局,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态度强硬,中国政府当仁不让采取反制措施,太平洋东西两大经济体分庭抗礼,让习惯现行贸易体系的众多产业和企业都陷入了窘境。
中美两国寸步不让,世界银行、IMF等主要国际机构也把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期一再下调。
上周(11月7日),美国中期选举结果揭晓。简单回顾一下它的影响,我们发现:美股上涨了2.5%,这表明市场认为目前美国不会立即产生政治动荡。
这次选举结果是意料之中的,市场的反应也体现了对选举结果的态度。共和党掌握了参议院,而民主党赢得了众议院的掌控权,两方在权力上达到一定的平衡。
但在中期选举尘埃落定以后,美国还是有很多人反对特朗普的,政治动荡隐忧依然存在。与之相对的是美元的贬值。这体现出人们对于美国长期经济表现的担忧。
贸易战仍是世界经济的主要议题,阴霾不散,新兴市场的股市也很难重拾信心。贸易战还会持续多久,很难让人预计,但无需过度恐慌。我们可以用数据来理性分析一下,贸易战对中美两国,乃至对世界经济,到底产生多大的影响。
比较优势促成国际贸易
在一战到二战期间,全球的贸易中,各国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二战结束之前(1944年7月),西方主要国家的领导人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了一次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在会上,他们讨论了怎样改善全球经济秩序以及经济合作。
通过这次布雷顿会议,确立下了三项内容:
第一,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各国一起建立起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成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避免国际经济混乱的产生;
第二,成立世界银行,提供中长期信贷来促进成员国经济复苏,使全球经济共同发展;
第三,取消对经常账户交易的外汇管制等。
在经济学上,商品会从低价格地区流向高价格地区。因此,如果你处于劳动密集型的国家,你的劳动密集型商品的真实价格就比较低,商品会流向资本密集型国家,反之亦然。这被称为“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促成了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与合作,所有国家都能从自由贸易中获得净收益。
具体而言,中国是劳动密集型国家,美国是资本密集型国家,因此,中国的劳动密集型商品会流向美国,而美国的资本密集型商品会流向中国。
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后,像中国这样的劳动密集型的国家,逐渐会朝着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方向转变。在这个过程中,与行业变革相对应的市场机构也得到了发展。就中国而言,这些机构历经自1980年左右到现在的一路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国际合作为各国带来了持续性的进步,这是二战以来美国所建立下的国际经济秩序,也是积极参与国际贸易的意义所在。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院长、李棕杰出讲座教授杨贤(BernardYeung)
特朗普与贸易保护主义
然而,自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以来,这一形势发生了变化,贸易保护主义重登历史的舞台。
以特朗普为首的团队,包括威尔伯·罗斯(投资家,擅长重组不同行业的破产企业,诸如钢铁、煤矿、电信、跨国投资公司和纺织等行业,尤其精通杠杆收购,有“破产重组之王”的称号)、罗伯特·莱特希泽(里根政府时期的美国贸易副代表,长期负责钢铁贸易谈判,并因和日本在钢铁和汽车业的贸易战而成名,现在对中国的做法也类似如此)以及彼得·纳瓦罗(经济学家,著有《致命中国》(DeathbyChina),对中国态度强硬),在国际贸易上的主张都十分以自我为中心。
由此,美国从一个国际化的多边主义的拥护者,转化成为了极度自我为中心的国家,并且打破了一项又一项的协定。特朗普政府的核心观点认为,贸易顺差等同于竞争力。事实上,这一观点缺乏理性支持。
对于所有的经济体而言,经常账户等同于储蓄。像美国这样的国家,储蓄却不多,因为它已经足够富有。因此这样的国家储蓄少于投资不足为奇。反观发展中国家,基本都更倾向于保守的经济主张,因为它们需要积累美元作为外汇储备。所以,简单认为贸易赤字等同于缺乏竞争力是绝对错误的。
此外,贸易赤字也不能成为失业问题的借口。从短期来看,美国通过贸易政策的调整,确实会对就业产生一定影响,但事实上美国没有陷入衰退,且美国的经济成长和就业是处于稳定状态的;就长期成效来看,追求效率才可能有更好的就业情况。
特朗普贸易政策为何会获得支持?
显然,美国目前的贸易主张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它破坏了美国在国际多边主义中推动全球经济合作的领导地位。那么,为什么特朗普还是得到了如此多的支持?
从经济角度来看,可以从绝对优势的观点来理解。例如,美国与中国进行贸易,中国是一个大国,中国的劳动生产力得到了提升,那么美国的贸易收益就会下降,从而加剧调整成本和收入分配的不均的问题。
其次,当今时代科技创新无疑是重点,保持自身的技术领先优势也十分重要。正是因为意识到了“独特能力”所附带的极高收益,美国部分高收入阶层对于中国的崛起就会产生竞争焦虑。他们也认同美国有必要阻止中国,在美国人眼里,中国已经是威胁到自身利益的竞争对手了。
综上,中国的出口成为美国中低收入阶层经济忧虑的“戴罪羔羊”。为了在前沿产业保持竞争优势,美国对中国科技发展进展的阻挠举措也得到了很多人对特朗普“国际霸凌”立场的感性支持。
从政治角度来讲,中国的崛起,打破了国际主导权平衡。从前,美国在世界上占据主导权,但现在情况变得不一定了。这一从“规则制定者”到“规则共同制定者”的身份转变,让美国感受到了地位的威胁。
从整个社会层面来看,包括顶尖的商界领袖和决策者在内,很多人其实都对中国模式心怀敌意。这部分是源于他们对中国的了解有限。他们反对权利集中和垄断,对于国家资本主义又很陌生。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发展,他们认为美国是世界上最开放的经济体,中国从美国收益并获得了成长,美国没有理由继续造福中国。
如何看待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举措?
中国挑战了美国在经济领域的至高地位,美国有理由对中国感到不适。中国讨论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可能,无疑也挑动了美国敏感的神经。
那么,要怎样看待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举措?
首先,大家应当认识到美国并不是一直那么“伟大”。
20世纪70年代的越南战争时期,美国过度发行钞票,加速了自身的通胀,并影响到整个世界的金融系统;后来的金融危机中,美国的量化宽松措施也相似。可见,美国的政策对世界是有负面效果的。
新兴科技的发展,对收入分配也造成了冲击,并加剧了收入分配不均,更少的人获益,也就限制了合作。诸如排外主义、保护主义以及权利斗争,无论是美国还是英国,很多地方都是如此。前不久的中兴事件,也反应了美国对于全球垄断地位的维护。
回顾经济史,80年代美国对日本实施贸易保护主义,就是美国现在对中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翻版。然而,美国并没有从中得到好处。
首先,美国的钢铁企业没有捞到好处;其次,美国钢铁工人的就业率,事实上降低了。
禁止日本汽车进口,美国的公司得到好处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无论是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等等,它们没有把自己的汽车工业提升起来,是中国的市场拯救了通用和福特。
因此,美国并没有从自己的贸易保护举措之中得到利益,这可谓损人而不利己。而让美国经济真正获得收益的,是内部的结构性改革以及中国的发展。
对中国的影响到底多大?
美国国内对于特朗普的支持正在下滑,国际社会对于他所提出的举措也是持反对态度。外部环境如此,但对于中国来说,良好的可持续的市场改革才能真正带来希望。
我们来看一下贸易数据,下面的图表反应了中国在2017年度出口的到世界各国的占比概况。
▲2017年中国商品出口市场比例(数据来源:TradingEconomics)
我们来大致计算一下。中国出口美国的部分占19%,而中国出口占GDP总量的18%。我们可以理解为,中国GDP总量的18%里,有19%去了美国,二者相乘约为3.4%。也就是说,在中国的全年GDP中,对美出口约占3.4%。
再考虑到关税问题,还需要减半,相当于1.7%。这其中,附加价值只有四分之一,约为0.42%。所以,美国的贸易新举措,其实对中国影响很有限。
再来看2017年美国进口自各国市场的比例。
▲2017年美国商品进口市场比例(数据来源:TradingEconomics)
2017年,美国从中国进口占GDP总量的22%。即便超过五分之一,中国进口贸易量对美国的CPI和物价影响也不大。
中国有近14亿的人口,这个巨大的市场的吸引力是相当可观的。事实上,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了(如下图),有竞争力的企业当然会重视这个市场。
▲2017年12月,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消费市场(数据来源:美国人口普查局及中国国家统计局,彭博制表)
在中国盈利的美国企业,包括苹果公司、通用等,在中国营收全部加起来差不多占美国GDP的0.7%,这些企业无疑需要中国经济的持续成长来支持销售。
▲2017年在中国市场营收的美国企业前八位(蓝色),共计达790亿美元(彭博数据)
在中国盈利的美国企业,包括苹果公司、通用等,在中国营收全部加起来差不多占美国GDP的0.7%,这些企业无疑需要中国经济的持续成长来支持销售。
来看另一组数据。
数据来源:CEIC,UNCTAD,DBSGroupResearch
从上图来看,美国信息通讯业的出口份额并不大(图表黑色部分),绝大部分的出口来自亚洲(图表红色部分)。
结合的亚洲内部信息通讯业产品进出口数据可以发现,信息通讯产业供应链对于亚洲的相互依赖程度非常高。当今国家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这一点跟二战后的形势已经截然不同了。
数据来源:CEIC,UNCTAD,DBSGroupResearch
ICT高科技行业的盈利点有三个方面,分别在于硬件、软件和应用。硬件主要在美国,软件全球都有,那么应用集中在哪里?中国和东南亚。
大公司会积极参与到全球性的合作之中,相互依存互利共赢。美国乃至整个世界都不会继续支持特朗普的政策。
2018年第三季度,亚洲内部的贸易占出口总额的51%,进口总额的58%。而亚洲对中国的贸易也占据亚洲内部贸易总额的41%以上。对比2016年数据,中国对亚洲的贸易占中国出口的50%,占进口的57%。
可以看出,中国正在成为亚洲互联互通的重心。因此,美国对中国的贸易战,也是对亚洲的贸易战。
虽然贸易战对于中国的影响有限,但中国依然面临着各方压力。
首先,中国的内销需要加强。另外,投资也很重要。数据显示,中国的私营企业的投资几乎接近零增长,这并不是一个好的迹象。进一步扩大消费和促进私营企业发展的必要性清晰可见。
长期来看,中国的生产力的增长一直在降低,中国目前的生产力是美国的65%,差距很大。所以人口老龄化(长期问题)、治理不善、市场资源配置不健全,再加上持续降低的生产力(中期问题),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目前中国的政策的方向,包括改革、重组、反贪腐,都是正确的。但是政策的摇摆不定、官僚的抵制,还有内幕交易,依然是存在的隐患。
中国应当提防的是内部问题,而不是来自美国的贸易施压。对中国来说,现在能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这才是需要处理的问题。如果内部足够强大,来自美国的贸易压力也不足为惧。
所以我认为,中国政府短期应对特朗普的贸易施压的方式是对的,一定要坚持下去。
长期来看,应当将重点放在中国内部基本问题方面,要深化改革、推进反腐、改善政府和供给端管理,改善治理和产权,注重人才培养等。
在国际范围内,中国要加强区域经济联系,利用亚太地区内部的经贸联系增长,以及中国内部的巨大消费市场,这些都有助于中国在未来的发展。
文章及图片来源:新加坡国立大学EMBA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