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EMBA招生信息网
当前位置:EMBA > 长江商学院 > 新闻动态 > 正文

《长江老友记》第8集:长江公益,心之修行

来源:EMBA招生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8-01-11 17:53:15
收藏 分享 评论(0)

  EMBA网讯:这个社会人们都在努力上游,但是自带加速度的你我应该回过头看看,那些为泥沼所困的人们。

  在不同的时空轨迹上,媒体人与企业家们不约而同地走近了公益的脉搏,并持续为它输送动力。每当目睹远隔万水千山的爱,触及一个个孤苦灵魂的时候,他们的心境也在无形中升华。

  聚光灯外,翻山越岭做公益

  陈伟鸿时常会在两个世界里不停切换。为大众所知的那面,是他西装革履出现在央视《对话》节目的画面,他口齿伶俐地对话各路政商大腕,不停探寻精英人群的成功密码。

  很多人知道主持人陈伟鸿,但鲜有人熟悉公益人陈伟鸿。过去这几年,他还闯入留守儿童的世界,他走进各种边远地区,在现实世界里和一个个幼小的个体对话,照看着他们的一举一动。

  陈伟鸿至今还记得第一次见留守儿童的场景。他和小孩一起吃午餐,屋里端出一大盆土豆片,那是小孩每天的午餐菜谱。小孩熟知土豆的味道和吃法,为了向陈伟鸿展示自己的热情,他拿出一瓶豆腐乳,然后抹在土豆片上。

  “他特别舍不得地在上面给我抹了一点,然后说,叔叔,你吃。”陈伟鸿在接受《长江老友记》访谈时回忆。当时他配合地咬了一口,见土豆片下肚,小孩随即问:“好吃吗?”

  陈伟鸿形容那个反应:“他特别纯真地等着你给他一个他最期待的答案,说好吃。那一瞬间,你就真的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了。”

  这幅画面长久地印在陈伟鸿脑中。过去这7年,他见过无数个类似的留守儿童,不少儿童都生活在贫困状态中,而且缺乏与亲友的情感交流。

  2011年,陈伟鸿下了一个决心,那就是成立公益基金鸿基金。他希望系统地运作公益,来帮扶更多的留守儿童。

微信图片_20180111175129_副本.jpg

▲陈伟鸿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制片人

鸿基金创始人、长江EMBA13期

  在时空的另一个位面上,还有位过去7年逐步走近公益的人——小狗电器创始人檀冲。他时常在脑海中闪现这样一幅画面:河南新密平陌镇,正在长身体的男孩小吉,晚餐的内容就是一个小馒头,他的父亲已经去世,母亲也离家出走了,家里只剩他和太奶奶两人相依为命。即便85岁高龄了,太奶奶没有闲着,还得下地干活。

  檀冲在公司内部组建了一支公益团队,他和他的公益团队不断奔走在黑龙江、内蒙古、河北、河南、云南、贵州、四川、西藏等地,希望帮扶这些极度困难的孩童完成小学至中学的学业。从小也生活在贫穷状态中的檀冲,信奉知识改变命运。

  公益是耗时耗力的苦差,去往这些偏僻的地方,得乘飞机,坐汽车,有时还得搭畜力车和翻山越岭。

微信图片_20180111175133_副本.jpg

▲檀冲 小狗电器创始人

长江EMBA26期

  这在宋显的回忆中也得到了印证,在一次去往贵州兴义县时,先是坐飞机,然后换汽车,后来又爬山路,走了两个多小时,终于走到村落中。

  “当地人穷到什么地步?山路全是石头山,石头和石头之间有一丁点的泥土。”宋显向《长江老友记》回忆。在城市长大的宋显,自小衣食无忧,以前他对“贫穷”毫无概念。更令宋显震撼的是,户主家门口挂了张牌子——特困户。后来一问才知道,全家人的年收入仅841块钱,还不够大城市白领买一件大衣的钱。

  他还碰到过一个极端贫穷的家庭,屋子里真的可以用“家徒四壁”形容——屋内只有一张床和一部特别老式的黑白电视机,到晚上还有老鼠在地上爬。

  见过各种“贫穷”后,宋显更坚定了自己从事公益的决心,他也希冀用自身微小的力量,给别人的世界带去一点点光。

微信图片_20180111175135_副本.jpg

▲宋显 京金所CEO

长江EMBA28期

  爱的长江,爱的背包

  做公益时,陈伟鸿有一套自己的理念。在他眼中,公益并不只是给与对方物质上的帮助,更要给与对方精神上的关爱,公益也并不只是展现某个个体的力量,而要集合更多人的爱心。在鸿基金,他发起“爱的背包”和“微笑1+1”项目,也运作“爱的夏令营”和公益学院。

  在中国,留守儿童高达五六千万,这些儿童长期与父母分隔两地,鲜有机会与进城打工的家长团聚。陈伟鸿和他的鸿基金,有如留守儿童和父母的纽带,一头牵起父母对儿童的情感呵护,一头牵起儿童对父母的生活关注。

  长久从事传媒事业训练了陈伟鸿的洞察力,他也将这种洞察力投射到了公益事业中,为此他时常要细致地思考公益细节。

  同样是献爱心送书包,陈伟鸿会在书包中装上1本相册和24个信封。相册和信封都是精心设计过的,前者嵌着父母的照片或留守儿童与父母的合影,后者则已贴好邮票。这个时候,书包已不是普通的工具,而是“爱的背包”。

  陈伟鸿希冀,用相册和信封,将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亲情牢牢锁定,缩短彼此因物理距离而产生的心理距离。“相册是孩子触手可及的一份情感和依托,那么孩子的孤单一定会减少很多;书包里装上信封,一年有12个月,孩子跟父母每个月至少可以通信一次,鸿雁传情,书信是可以让情感沉淀下来的重要载体。”他如此解释当初的设计初衷。

  曾经就读长江商学院EMBA的宋显,在留意到校友陈伟鸿的“爱心背包”项目时,找到他问:能不能一起做个新项目。这个想法很快得到了陈伟鸿的响应。

  这不是局限在两个校友之间的项目,而是集合了许多校友力量的项目,“爱心背包”于是有了升级版——“爱的长江,爱的背包”。在陈伟鸿和宋显眼中,长江人都有一份大爱,而校友互相联手做公益,幸福感要比单打独斗强很多。

  那个时候,宋显正筹划挑战南极马拉松。在宋显看来,无论对于做公益还是对于马拉松,每一次出发,都是一种挑战。有趣的是,“挑战马拉松42公里”的概念随后也灌注进了项目中。

  “爱的长江,爱的背包”很多目标都与42相关。比如,募款总目标为42万元,希望有一万人来参与,平均每人捐助42元钱,所有的善款一共能买9999个书包,能将这些书包发放给42所学校的留守儿童。

微信图片_20180111175142_副本.jpg

  强大的力量集合下,越来越多的长江商学院校友和老师参与了进来,这其中还包括吴京、陈坤这样的知名校友。项目募款速度比以往都快——策划到执行,到在腾讯公益平台上发布,到最后募款筹满42万元,一共只花了52个小时——可谓长江公益史上的一个小奇迹,也因此入围了长江年度创新公益项目。

  长江商学院内部流传着一句话:无公益,不长江。檀冲对此也深有体会。他至今记得一个难忘的日子,那是2017年7月19日,正是他的公司小狗电器在北京举办18周年品牌庆典暨公益发布会的日子。

  那一天,小狗电器宣布携手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正式启动“尘埃计划”。这场发布会比檀冲想象得还热闹。当天,长江商学院至少来了100多校友和老师,整场发布会更由陈伟鸿热心主持。

  与同样醉心公益的陈伟鸿稍有不同,檀冲长期关注的是那些处于生存边缘的孩童——天灾人祸导致孩子们的世界出现了一些变故,以至让他们陷入了极度贫困的生活窘境。

  2011年,檀冲在公司内部组织了一支公益小分队,开始奔赴中国各大边远地区开启“小狗助学”——他和同事们截取小孩从小学到中学总共24个学期的时长,聚焦他们成长中的关键12年,支付学费让他们完成学业。檀冲是小狗电器的创始人,系列项目的前缀“小狗”,正是取自他的公司名。

  檀冲深信,对于困境中的青少年而言,知识会是改变命运的桥梁。当年的小檀冲也曾经生存在贫境中,但他从来没有放弃求学。“如果没有进入师范学院学习美术专业,我不太可能把电子商务做得这样好。”他在庆典当天感叹。

  点亮孩童内心,让他们不再有那么多的怨恨

  7年前刚运营鸿基金时,陈伟鸿经常会面临募款困难、执行困难。“我又是个脸皮薄的人,哪怕我跟宋显再熟,我也不太好意思说,宋显你给我的公益基金捐个一万块钱。”他在《长江老友记》节目中对宋显说。

  檀冲刚做公益时,也喜欢默默耕耘,“干好自己的事,不要让别人评论和影响”。那个时候他压根不允许自己和团队接受媒体采访。

  时间是神奇的魔术师。在过去几年,陈伟鸿和团队走过了很多贫困地区,也和很多留守儿童成了朋友,如今知道鸿基金的人也渐渐多了起来。这个时候,已经会有人主动找来说,一起做公益项目。“更多的人参与到公益大军中,这是一种升华的快乐。”陈伟鸿说。

  而如今的檀冲也有诸多变化,他发起的项目也越来越多。起初的“小狗助学”项目,如今也扩展到包括“小狗助学,小狗来信,小狗拍拍,小狗帮帮,小狗福袋”在内的多元项目,这也是“尘埃计划”的项目内容。

  陈伟鸿让小孩和父母彼此通信,以增强情感链接。檀冲的“小狗来信”,则是让帮扶者定期给受助学生写信,通过质朴的书信往来,为学生们的世界注入温暖、启发与力量。

  在檀冲的设计中,“小狗拍拍”则是为受助学生拍照及洗印,帮助学生本人及其家庭留下他们最美好的青春记忆;而“小狗帮帮”则致力于发动更多人加入帮扶队伍;“小狗福袋”则是给学生们众筹物资的一种形式,“福袋”可以像聚宝盆一样装下任意东西——书籍、乐器、画笔、衣物、生活用品等。

  在檀冲眼中,每一个受捐赠的小孩,就是一颗尘埃,微不足道,每一个帮扶的个体,也是一颗尘埃,但多个个体组合在一起,就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这个力量“可以组成长城的砖头,可以筑成长城”。

  提及“尘埃计划”的愿景时,檀冲这样描述:希望“尘埃计划”能以知识的力量给孩子们插上翅膀,让受创伤的心灵柔软澄澈,愿以积少成多的正能量助力他们长大成人、心怀感恩,即便没有成功立业,也可自食其力,不必对社会产生怨恨。

  陈伟鸿也在努力给留守儿童的世界注入更多精神力量。在如今鸿基金的“爱的夏令营”项目,一到夏天,大家就会把多个地方的留守儿童叫到北京来,带领孩子们参观天安门、故宫、科技馆等。

  “现代城市的人,老在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走走,但是对这些常年深居在山区的孩子来说,他们更应该知道自己所在的这个祖国是多么的辽阔,多么的伟大,多么的美好。”在陈伟鸿眼中,让山区的孩子看看大千世界,其实也是一种力量,一种激发他们内心向上的力量。“希望他们通过这十来天的集体的生活,真正的知道,什么叫彼此关爱,什么叫互相分享,当你在团体中,你不再是孤独的一个人。”陈伟鸿说。

  孩子们不仅会走访名胜古迹,还会走访快递公司和他们父母工作的一些场合。陈伟鸿解释这样做的用意:“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孩子知道,其实你的爸爸妈妈在城里的生活和工作,也是紧张的,也是辛苦的,也是劳碌的,我们希望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孩子的内心不再有那么多的怨恨或仇恨。”

  公益是一束光,也应成为一种习惯

  陈伟鸿如今还是长江商学院公益委员会委员。他留意到,长江商学院的公益形式也迎来了诸多变化,不仅只是简单的捐助模式,越来越多的创新形式也正出现在长江公益体系中,既有项目上的创新,也有公益理念上的创新。

  长江商学院EMBA曾经首创了48小时公益学时制度。根据统计,目前已有逾2500名学员参与长江商学院的各种公益实践活动,贡献义工实践总时长超过12万小时。

  在陈伟鸿眼中,开设公益课程,修读公益学分,是一次特别大的跨越,“它正儿八经的告诉自己的学子,公益是怎么回事,每个人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参与到公益中,公益带给别人和带给自己的价值究竟是什么……”

  不过陈伟鸿、宋显和檀冲也都畅想这么一天的到来:哪一天公益学分又消失了,但当所有校友聚在一起做公益嘉年华时,每个人都可以来分享,自己曾经做过什么公益,这个公益不是临时的一个计划,说我要去做什么,而是过去两三年中,自己持续在做的事情。

  一面面对中心城市的繁华,一面面对边缘村落的贫瘠,陈伟鸿在两种状态中探查到了更全面的社会表情,也和他的公益伙伴们感受到了幸福感。“这些回报可能就是孩子们脸上的笑容,可能是他们瞬间打开的心扉,可能是他们给你用歪歪扭扭的字迹写的一封信,我觉得这就是我做公益让我最感到幸福的地方。”在陈伟鸿的描述中,公益就像一束光,在照亮别人的时候,也温暖了彼此,他也期待更多人将公益当成一种习惯。

  文/长江商学院

文章标签: